via:四維基金會澳洲網球公開賽

 

做為亞太地區的大滿貫賽事代表,亞洲選手往往在澳網有不錯的表現。先有鄭潔/晏紫的雙打組合 2006 年奪得女雙冠軍、2007 年詹詠然/莊佳容組合打入決賽、2008 年孫甜甜和塞爾維亞雙打名將澤蒙季奇(Nenad Zimonjić)搭檔,拿下混雙冠軍等等的成就。

 

單打方面,中國李娜分別於 2011、2013、2014 年打進女單決賽,於 2014 年奪冠,創下第一位亞洲網球選手奪得大滿貫的歷史;2018 年,韓國鄭泫(정현)於男單在 16 強賽擊敗 Novak Djokovic,8 強賽再淘汰 Tennys Sandgren,準決賽面對衛冕冠軍 Roger Federer 才在第二盤因傷退賽,成為史上第一位打進大滿貫 8 強以及 4 強賽之韓國網球選手。

 

同時更不能不提於去年屢屢震驚世界網壇的台灣謝淑薇,以特殊的雙手持拍與削切打法讓對手與媒體驚嘆,於去年澳網更締造連過大會兩位種子選手,挺進女單 16 強的佳績。中國王薔在此次澳網女單也成為了 21 號種子選手,顯見亞洲選手在澳網賽場上的得心應手。

 

歸根究柢,澳網提供了許多有利於亞洲球員的因素:

 

時差影響

澳洲墨爾本與亞洲各國時區相差不大,對於大多遠從歐洲飛來的亞洲選手,需要克服更多的時差與體能,亞洲選手更能提早進入狀況,首輪更能繳出出色表現。

 

  1. 天候因素
    對於台灣或中國選手,澳洲的熱浪仍舊是一大挑戰,但處於亞熱帶還是比起歐洲選手更具有高溫耐戰的優勢,比賽進入中後盤更能保持逆轉的韌性。
     
  2. 場地材質
    澳網的場地材質為慢速硬地,但近年場地有加速的趨勢,許多亞洲選手在國內以硬地場地為訓練,對於場地適應的程度也更好。
     
  3. 鬥爭心態
    進入年初的第一個位在亞太「主場」的大滿貫賽事,有更多支持自己的本國球迷到場觀戰;歷經訓練過後正式迎接年度賽季的展開,迫不及待展現訓練成果等等,都會讓許多充滿衝勁的亞洲選手,更能盡情大顯身手臨場發揮。
     
  4. 出其不意
    許多歐美選手都對亞洲球員的打法或資料不熟悉,加上上述的種種因素,在大滿貫賽事的單淘汰賽制中,容易表現不穩或是心態鬆懈被亞洲球員打了一個措手不及。
    整體而言,歐洲的網球選手水平仍舊高亞洲網球水平一個層次,但在澳網的首輪中,爆冷的機率仍舊不小,對於想要挑戰高賠率的彩迷,亞洲選手的場次都十分值得關注。

 


 

《運彩家族》提供最佳線上運彩體驗

即刻投注賽事 ▸ https://www.fet555888.tw/sport-betting

更多賽事消息 ▸  https://www.fet555888.tw/announcement

arrow
arrow

    運彩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